“正义的火气”之说,出自胡适先生。其原文作“正谊”,此词有一义项,可释为“正义”。胡适的同时代人,以“正谊”代“正义”,不乏其例。1963年,郭沫若赋《满江红》,歌颂从苏联归国的邓小平,其中云:半月长谈争正谊,四方公论明真相。此处之“正谊”与“正义”相通,一目了然(在郭沫若的作品当中,“正义”随处可见,为什么这里偏偏写作“正谊”呢,我则不得其解)。前不久见人撰文纪念习仲勋,题为“但伸正谊,何惜一身”,看来“正谊”的语法传统依然有其市场。
1957年5月2日,胡适复信陈之藩,谈治学方法:“勤、谨、和、缓”四字经。说到和缓,他话锋一转,引出“正谊的火气”:
我最佩服的两位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与孟森先生,他们研究史学,曾有很大的成就,但他们晚年写了许多关于“水经注疑案”的文字却不免动了“正谊的火气”,所以都陷入了很幼稚的错误,——其结果竟至于诬告古人作贼,而自以为是主持“正谊”。毫无真实证据,而自以为是做“考据”!
其实现代许多赞成列宁、斯大林那一套的知识分子,他们最吃亏的,我想还是他们对于社会问题某方面的一点“正谊的火气”罢?
——后一段批评,也许可以理解为自我批评。因为年轻的胡适,一度无比推崇俄国革命与苏俄建设,不知这是否与“正谊的火气”有关?
1961年双十节,胡适复信苏雪林,再次谈及“正义的火气”(这次不再写作“正谊”):
你若记得我前年发表的“容忍与自由”,就可以明白我所谓“正义的火气”是什么。
“正义的火气”就是自己认定我自己的主张是绝对的是,而一切与我不同的见解都是错的。一切专断、武断、不容忍、摧残异己往往都是从“正义的火气”出发的。
——在此,胡适明确定义了“正义的火气”。他谈到其名作“容忍与自由”,我则想起勒尼德·汉德对自由的定义:“自由的精神就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以及顾准对专制的定义:“什么是专制?专制就是认为自己绝不会错的想法。”
将这些名言置于一处,何谓“正义的火气”,便十分明了。这里的“正义”,与我们平常所言的“正义”,略有差异。后者指一种价值,前者则指一种思维,即自以为居于正义(真理)一方,正义(真理)在握,甚至自视为正义(真理)的化身,于是自负、专断、独裁,不能容忍“一切与我不同的见解”。事实上,自居正义,未必就是正义,自负正义,往往陷入虚妄;况且,即便你掌握了正义,对待异己,却一腔火气,这必将损坏正义的品质:宽容正是正义的要义之一。
这么说,并非暗示人们不要追求正义,而是提醒,也许正义只有一个,正义的面相,却不止一张,通往正义的路径,却不止一条。不要以为只有自己才是正义的孤独捍卫者,不要以为只有你把握的正义才是唯一的答案,更不要使你手中的正义,沦为凌虐他人的工具。
胡适一生,屡屡与“正义的火气”作战。这里且说与陈独秀的争论。陈独秀此人,可谓“正义的火气”最形象的代言人,他毕生追逐真理,虽九死犹未悔,而以其一贯的自负、偏激、刚愎自用,常常自觉真理在手,火气四射。1917年,胡适发起“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则更进一步,呼吁“文学革命论”;对于白话文学,胡适还是一副商榷的口吻:“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既熟,是非自明。吾辈已张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陈独秀则断言:“改良文学之声,已起于国中,赞成反对者各居其半。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这是何其决绝,其口气,不是火气,而是杀气呢。
胡适晚年,谈“容忍与自由”,特地回顾此事,作为反面的教材。依他的意思,容忍的一大前提,在于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我们受过实验主义的训练的人,本来就不承认有‘绝对之是’,更不可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对照汉德之言,可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正是对“自由的精神”的严重背叛。“正义的火气”不仅关乎正义,更关乎自由,以及容忍。要化解这种火气,大概只能重提“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不知容忍,就不知自由,正如不知怀疑,就不知真理,不知宽容,就不知正义。
可惜胡适的提醒,从来被当作耳旁风。在我们生存的年代,“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的状况,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比比皆是,相比陈独秀、胡适当年,更是变本加厉(毋庸置疑,这个时代愈发偏激、愤怒,甚至愤怒被视为通往正义的捷径)。有时,非但不容他人匡正,反而要去匡正他人,譬如一些人自恃占据了正义和真理,从道德高地俯视众生,扫荡异己,开口便是十万火力:你为什么不忏悔?你为什么不呐喊?你为什么不签名?你为什么不上街?……
这般杀气腾腾的质问,大抵便是“正义的火气”最鲜明的表达。正义毒火攻心,正义感泛滥成灾。此刻,是不是该换一个名目呢,借用郝建先生的话,这叫“正义的戾气”。当正义露出了暴戾的獠牙,其精神便开始崩解。
2013年11月13日
供《中国经营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