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按:去年九月底推过读《笑傲江湖》札记之三:从黑木崖到神龙岛。有空再推第二篇。


曲非烟之死
——《笑傲江湖》札记之一

 
 
传记的正确作法是
以死亡开始,直到我们能渐渐看清
一个人的童年
——王家新《持续的到达》

 《笑傲江湖》的写法十分大胆。“和风熏柳,花香醉人,正是南国春光漫烂季节”,这温暖的开篇,引出的不是美丽的邂逅,而是一场残忍的凶杀,福威镖局惨遭灭门,仅林平之及其父母逃出生天。读罢第一章,我们几乎会认为,林平之正是这本书的主角,小说将围绕他的逃难与复仇而展开。不过至第五章,他便彻底沦为二号甚至三号人物。也许,明察秋毫的读者,读到第二章,华山派众弟子在衡阳的茶馆谈“大师哥”,已经隐隐发觉,这位大师哥的戏份,未必会弱于那位落难江湖的林家少年。在此,金庸玩了一个小把戏,当然这不能称之为骗局,他只是在挑战我们执而不化的阅读心理。

书中不落俗套之处,比比皆是。如写绰号“潇湘夜雨”的衡山派掌门莫大先生,他每一次出场,都似天外飞仙,矫矫不群。至于结局,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在华山思过崖山洞之中,那一场自相残杀,死了数百人,令狐冲本以为莫大先生难逃此劫,不想后来检视尸首,他并不在其中:
 
令狐冲和盈盈又感欣慰,又是诧异,两人对望了一眼,均想:“莫大先生行事神出鬼没,居然能够脱险,猜想他当时多半是躺在尸首堆中装假死,直到风平浪静,这才离去。”

莫大之外,最令我难忘而纠结的角色,当属曲非烟。

金庸为小说人物取名,往往寄予深意。如阿朱与阿紫,便含“恶紫夺朱”之谶,由二姝之名,可推断她们的命运。再如《笑傲江湖》,令狐冲与任盈盈的姻缘,正暗藏于名字之中。《老子》第四章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第四十五章曰:“大盈若冲,其用不穷。”他们本是天生的一对,这个“天”,叫金庸。

曲非烟一名,不难让我们想起唐传奇里的步非烟。皇甫枚《非烟传》,诗歌大于叙事,然其诗才,亦非一流。我之牢记步非烟,主要还是因为这个名字,而非故事,“若烟非烟,若云非云”,虽谓卿云(庆云),被视为祥瑞,我却读出一丝不祥。

步非烟惨死,曲非烟何如?

曲非烟的出场与莫大先生的出场一样令人惊艳:“众人见这女童约莫十三四岁年纪,穿一身翠绿衣衫,皮肤雪白,一张脸蛋清秀可爱……”在刘正风家中,她嘲讽青城派,戏耍余沧海,其聪明、狡黠、古灵精怪,大抵唯有黄蓉、郭襄母女可比:
 
众人愈听愈奇,这小姑娘先前那些话,多半是大人先前教定了的,但刚才这两句问话,明明是抓住了余沧海的话柄而发问,讥刺之意,十分辛辣,显是她随机应变,出于己口,瞧不出她小小年纪,竟这般厉害。

读到这里,我们也许会想,小名“非非”的曲非烟在《笑傲江湖》书中的地位,至少不会亚于郭襄在《神雕侠侣》书中的地位。然而,金庸再一次打碎了我们的浮想。一天之后,曲非烟便化作一缕香魂。

就小说的叙事而言,曲非烟最大的作用,在于将仪琳从刘正风家引至群玉院,相救令狐冲。正是在她的指引之下,我们第一次见到了令狐冲的真容:
 
曲非烟伸手在她背后一托,令她不至摔倒,笑道:“我早知你会大吃一惊,你看他是谁?”仪琳道:“他……他……”声音微弱,几乎连气也透不过来。床上那人虽然双目紧闭,但长方脸蛋,剑眉薄唇,正便是昨日回雁楼头的令狐冲。

此后,我们再见曲非烟,她的生命已经临近终点。她虽年幼,却不惧死,在恶徒的利剑之下,气节凛然,甚至在死前,还试图撮合仪琳与令狐冲:
 
令狐冲拼命扑击,救得仪琳的危难,却也已喘不过气来,身子摇摇欲坠。
仪琳抢上去扶住,哽咽道:“让他把咱们一起杀了!”令狐冲喘息道:“你……你快走……”
曲非烟笑道:“傻子,到现在还不明白人家的心意,她要陪你一块儿死……”一句话没说完,费彬长剑送出,已刺入了她的心窝。
曲洋、刘正风、令狐冲、仪琳齐声惊呼。
费彬脸露狞笑,向着令狐冲和仪琳缓缓踏上一步,跟着又踏前了一步,剑尖上的鲜血一滴滴的滴落。
令狐冲脑中一片混乱:“他……他竟将这小姑娘杀了,好不狠毒!……”

随后,她的尸身被掩埋,仪琳在她坟前祈祷:
 
小妹子,你倘若不是为了我,也不会遭此危难。但盼你升天受福,来世转为男身,多积功德福报,终于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来世转为男身”一语,极具意味。生为女子,注定悲剧么,曲非烟倒无所谓,仪琳的祈祷,更多指向她自己。
 
令狐冲倚石而坐,想到曲非烟于自己有救命之恩,小小年纪,竟无辜丧命,心下也甚伤感。他素不信佛,但忍不住跟着仪琳念了几句“南无阿弥陀佛”。

这大概是小说最后一次提及曲非烟的名字。此刻,她已经不是书写的重点,对她的亡魂的祷祝,只是为了呈现仪琳的慈悲与令狐冲的柔肠。她的剩余价值已经被榨干,作为配角,她必须尽快死去,不得拖泥带水,干扰剧情。从叙事学上讲,金庸别无选择。死亡是最便捷的谢幕。

只是,曲非烟的死亡,过于突兀。她出场之时,尽管场面异常凶险,恐怕没有读者会担心她的安危。她对余沧海的挑衅显然蓄谋已久,她的天真和无赖更像是一面坚韧的盾牌,依照传统武侠的路数,她的身后必定隐藏了一个世外高人、一种奇异的力量,足以主宰小说的进程,她的生命理当在此荫蔽之下。即使到后来,我们知道了她是日月教长老曲洋的孙女,此时曲洋已经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我们依然不会预想她的死亡。当她被费彬点中穴道,打倒在地,引颈受戮之际,令狐冲却从石后挺身而出,我们随之松了一口气,心想非非终于有救了。然而片刻之后,她还是死了。其死法极为简单,只一剑,便刺入心窝,没有遮拦,没有挣扎,甚至没有一声对世界的留恋。我们只觉心头一空,而不是一紧。

如果你像我一样,不舍她就此死去,不妨从反向思索,若她不死,该当如何。参照金庸的其他作品,曲非烟最可能迎来的命运,应如郭襄一般。从风陵渡口到烟花襄阳城,一见杨过误终身,郭襄对杨过的苦恋,正是金庸书中最令人黯然神伤的爱情之一(《倚天屠龙记》以郭襄开篇,说华山一别之后三年,她踏遍天涯路,寻觅杨过的踪迹,却一无所得,“终南山古墓长闭,万花坳花落无声,绝情谷空山寂寂,风陵渡凝月冥冥”,这四句写景,真是绝妙好辞)。这样的悲剧,何苦让曲非烟重尝一过呢,金庸一贯悲悯,讲求恕道,想必于心不忍。因此,与其像郭襄那样痴守青灯古佛而空耗一生,还不如早早决断,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在此,死亡反而成为了一种解脱。

《笑傲江湖》的乱世,其实远甚于《神雕侠侣》。杨过与郭襄的江湖,还是侠客驰骋的福地,可与庙堂分庭抗礼,能够容纳避世绝俗的消极自由;令狐冲与曲非烟的江湖,已经被庙堂同构,无论正邪,无论左冷禅还是东方不败、任我行,都企图一统江湖,称霸武林,一旦他们野心得逞,江湖必将专制如黑木崖,黑暗如西湖梅庄的地牢,毫无令狐冲们的笑傲余地。质言之,前一个江湖是侠义的江湖,后一个江湖则是政治的江湖。生于这样的江湖,曲非烟所历劫难,必将百倍于郭襄。爷爷曲洋一死,她便是孤儿,无所依,无人爱,乱世飘萍,不知归处。在她死后,正邪两派的冲突全面爆发,每一次碰撞都是腥风血雨,连莫大先生这般逍遥的隐者都举步维艰,倘她依旧在世,这样的情境,一个孤苦伶仃的弱女子何以自处。当然,最惨厉的劫难,还在情场。她甚至比不了仪琳,尼姑的身份可以作为后者的避难所,她若爱上令狐冲,以其性情,必当一往直前,无所忌讳,然而冲盈之恋,内在于小说,不可更易,到头来,剧情只可能更加杂乱,那还不如让她早些归于沉寂。在此,死亡变成了一种慈悲。

金庸的小说,起初都是在报纸连载,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尽管后来屡经修订,却不乏脱节、突兀之处。我猜测,他写曲非烟,落笔之始,未尝不是饱蘸深情,有意浓墨重彩,所以他让曲非烟如此早慧,甚至过于早熟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便深谙男女之情,观其引导仪琳追求令狐冲,俨然情场老手——如果这不是金庸的败笔,那么只能理解为作者的蓄意为之。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曲非烟近乎妖魅的早慧,后文必有呼应。只是谁能想到,不足两章,这一伏笔便断了。咔嚓一声,我们隐约望见了叙事的裂痕。

金庸让曲非烟早夭,在他的小说当中,是极罕见的一次。这近于冷酷,我却乐于推测他的善意。每次读《笑傲江湖》,读到第七章曲非烟之死,我都会想起一代宗师君特·格拉斯的小说《铁皮鼓》,想起那个刚满三岁便拒绝成长的小男孩。成人世界的虚伪与邪恶实在惨不忍睹,以至小说家的悲悯目光更愿意滞留于童真的岁月。这共同的逃避最适用于悲剧,因为它可以弱化悲剧的荒寒,还原生命的一丝暖色。不过,《笑傲江湖》结尾的圆满,至少貌似一幕喜剧,那么对曲非烟的死,我们只好以“悲欣交集”模糊作结。

也许,这个词组还可以用来表达我们阅读《笑傲江湖》的感触。武侠是成人的童话,这是我的一贯看法。童话当分两种:安徒生是所有孩子的心灵守护神,他拯救了我们贫乏的童年;从一定意义上讲,金庸则是成人版的安徒生,他用小说拉回时间的焦距,延缓了我们的成年,让我们停留在陈旧的年代,神思恍惚,却兴奋莫名。我们可以在50岁的年纪亲见那些峨冠博带、白衣飘飘的童话人物,并无半分疏离之感。早夭的曲非烟,正代表了这样一种精神,如那个永远三岁的小矮人奥斯卡,她是另一个我们,是徘徊于我们心灵深处的不愿成年的影子。成年的肉身,像令狐冲一样在奔走、拼杀于刀光剑影的江湖;不愿成年的精神,却跟随曲非烟的灵魂,飘荡于蔚蓝的天际,俯瞰两个世界的生死巡回,悲欣交集。
 
2005年3月25日初稿
2013年9月8日修订

话题:



0

推荐

羽戈

羽戈

370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不自由撰稿人,退步青年。撰有《从黄昏起飞》(花城出版社,2008)、《穿越午夜之门——影像里的爱欲与正义》(花城出版社,2009)、《百年孤影》(东方出版社,2010)、《酒罢问君三语》(宁波出版社,2012)、《少年游》(广西师大出版社,2014)、《岂有文章觉天下》(华夏出版社,2014)、《帝王学的迷津:杨度与近代中国》(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鹅城人物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6)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