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说法:地方官员当中,环保局长身价最高,游一次泳就可以赚数十万。这虽是笑话,却有严肃的来历。当“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的呼声此起彼伏,有些地方甚至开出了赏格。如在浙江,有人愿出20万,请瑞安市环保局长下河游泳20分钟;有人愿出30万,请苍南县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30分钟。可叹这些局长,竟不敢接盘,赏金光明正大,远比黑金收入更令人心安。
当我听到“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的呼声,大抵可知,此地的环境污染已经恶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转念一想,这尚且不是最坏的境况,至少,当地的民众已经觉悟,并敢于向官方发起挑战,要知道还有一些地方,对于污染,民众或者彻底麻木,或者被卡住了喉咙。
呼声愈发高涨,真有环保局长挺身响应了。9月7日,浙江兰溪,上千市民横渡兰江,一同下水的还有兰江上游各县市的15名环保局正副局长,以及兰溪市委书记和一位金华市副市长。这一活动的名目,叫“保护母亲河,畅游兰江水”。推想组织者的意思,官民同游,鱼水一家,足以印证兰江水质的改善。
其实,倘排除上千市民,单单让这些官员遨游兰江,新闻将更具震撼力,我以为。
无论如何,环保局长下水了,民众的呼声不再游荡于虚空,而能落入被污染的河流,与官员或矫健、或笨拙的泳姿一起翻腾。这是值得欣慰的举措。其意义,不仅在于对水质的检验,还在于对民意的呼应。相比之下,后者毋宁更重三分。河流被污染,受害的只是地方;民意被污染,受害的则是整个国家的水源。
需要指出的是,颇有一些人,将环保局长甚至市长是否敢于下河游泳,作为检验水质的标准,这种愤激之论,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对水质的检验,当有更科学的方法。不容否认,被逼至绝境的环保局长,为了保住乌纱帽,何惧到藏污纳垢的河流横渡一遭呢,大不了落得一身痒,却堵住了质疑者的嘴。他下水了,水质就好了?
环保局长下河游泳,未必能检验河流的水质,却可以检验官员的政绩。一个敢于下河游泳的环保局长未必合格,一个不敢下河游泳的环保局长必定不够合格。
吾国对官员的考核,十之八九,都流于形式。要打破这一困境,有一个快捷键,即让官员及其家人切身体验他们的豪言与诺言。譬如,当本地的牛奶爆发了信任危机,主管食品安全的官员信誓旦旦为之背书,那么,不妨调查一下,他们一家是否食用这种牛奶呢?再如,一些官员为了论证中国的优越性,无所不用其极,那么,不妨调查一下,他的家人是否还在中国呢?——以此办法检验官员,往往有意外的惊喜。
让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当作如是观。
君不见,这次15名环保局长畅游兰江,兰溪市环保局局长施延涌先生,由于多年没有游泳,竟“呛了两口水”,幸好他对兰江的水质有信心,这若发生在重污染的河流,那还了得?从这个意义上讲,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实在有其必要性。游多了,才不会呛水。
供《南方都市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