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微博反腐,只是暗器
  
  
  中国式反腐,历来不走寻常路。如今更是流行三大暗器:一是二奶、情人,二是艳照、性爱日记、视频,三是微博。可不要小觑了这些暗器的杀伤力,它们往往一击致命,反贪局、纪委的大炮却只能打打秋后的蚊子。
  这三大暗器,一并洒出,漫天花雨,威力无穷。如雷政富的倒台,情人、视频、微博俱有功焉。如今反腐,大都循此路径。12月初,有人——自称“我是一个受害者”——在微博曝光官员艳照,共计三张,可惜不大清晰,有如雾里看花。主角被指为河南省林州市卫生局纪检书记冯某。当我们还在猜测,被暗器击中下半身的冯大人会是怎样凄惨的收场,剧情突然出现了拐点,12月5日,冯大人与涉事的女子(一家医院的医生)结婚了。
  这就有些喜剧的味道。谁能想到呢,反腐至此,却成就了一段姻缘。且这姻缘合情而合法:男女主角,此前均有婚史,不过都已经离婚。单身男女,由于各自的算计,对触手可及的婚姻充满了犹疑,却因一场忽如其来的灾难,相拥而泣,执子之手,这是好莱坞最善用的桥段。
  眼前的问题是,反腐反到这一步,该哭该笑?
  在哭笑不得之中,在啼笑因缘之中,微博反腐的困境,像激情退潮后的吻痕,鲜明而突兀。
  曝光的苦主自称受害者,被曝光的冯大人,最终沦为了真正的受害者,纵然他收获了一个新家庭,却赔上了名声与前程。且不说他是单身,哪怕他为有妇之夫,与情人做一场爱,只要不是强迫,无涉权钱交易,有何不可?不能因为一人是官员,就剥夺了他追寻床笫之欢的权利。官员的性爱,并非全然与公权力的腐败相关。
  微博反腐的惯用招数,一是紧盯官员的手腕(名表),二是紧盯官员的裤裆。后者则涉及官员的隐私权。在反腐败与隐私权之间,本该有一道分明的界限。我们所见的一幕,却是为了反腐而无视甚至践踏官员的隐私,他们的照片、日记等,皆沦为反腐的利器。到头来,世人会用结局的正义掩盖程序的不义,并振振有词:如果尊重其隐私权,如果不去曝光这些艳照,怎能揪出贪渎的硕鼠?
  诚然,使用三大暗器来反腐,十中八九。然而,我们终究不能为了那罪有应得的八九,而牺牲了那无辜的一二,譬如林州市卫生局的冯大人。法治的规则,是疑罪从无;微博反腐,却奉行疑罪从有,假设所有的官员都是腐败者。法治的口号,是“宁可错放一千,不可错抓一个”;微博反腐,却面临滑向“宁可错曝一千,不可漏网一人”之虞。溢出了法治的反腐方式,令我想起张晓舟先生的一句告诫:“不要穿着敌人的裤子去骂敌人不穿裤子”。
  我不是要否认微博反腐的巨大功用,而是在道德的狂欢之中,指出它内在的难题,与它处身的困境:它本是一枚暗器,却被当作正规武器;本是权宜之计,却被当作人间正道。这一角色错位,从长远来看,无论对反腐还是对微博,都未必是好事。
  更可悲的是中国现实的错位:我们明知此理,却不得已而用之。因为反腐的正道,由官员财产公示、阳光行政、司法独立等编织的过滤网,可望而不可即。我们不得不寄望于微博等三大暗器,如小李飞刀,刀刀致命。只是,李寻欢纵有三头六臂,能杀几多贪官呢?不计其数的漏网之鱼,从脆弱的刀锋之下游弋而过,奔向腐败的泥沼。
  
  供《南方都市报》 

话题:



0

推荐

羽戈

羽戈

370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不自由撰稿人,退步青年。撰有《从黄昏起飞》(花城出版社,2008)、《穿越午夜之门——影像里的爱欲与正义》(花城出版社,2009)、《百年孤影》(东方出版社,2010)、《酒罢问君三语》(宁波出版社,2012)、《少年游》(广西师大出版社,2014)、《岂有文章觉天下》(华夏出版社,2014)、《帝王学的迷津:杨度与近代中国》(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鹅城人物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6)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