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孝的名义被滥用
老话说,缺什么补什么。反过来讲,从一个人、一个社会在补什么,大约可以推断其缺什么。当北京大学将“孝敬父母”视为考量推荐生的第一标准,当中国伦理学会启动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由此可知,孝,在古代中国作为诸善之首的孝,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严重缺席。
关于孝的缺席,深圳有一个新闻。北大硕士毕业、在财政局工作的公务员廖某,将从湖南郴州老家来深圳帮其带孩子的父母打伤。此事经媒体曝光,所激起的后果,则为廖某始料未及。除了舆论谴责,10月27日,深圳市委书记王荣特意写了一封信,论及道德建设。这么一来,廖某别无选择,10月30日,在政府与媒体的关注之下,廖某向父母下跪道歉,并向公众致歉。
有人质疑廖某道歉的动机:假如不是市委书记写信,政府出面干涉,他会深情道歉吗?要知道,当他“打母咬父”的丑闻曝光,他对媒体的态度,颇有些敷衍和不屑呢。还有人质疑,廖某向父母赔礼道歉,乃是天经地义,如此兴师动众,大张旗鼓,诸如“深圳文明办、关爱办相关负责人特地探访”等,难道不是在滥用孝的名义,打造精神形象工程?
对于公权力,我们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对于公民个体,我们则应该以最大的善意来估量。所以,我宁愿认为,廖某的忏悔和道歉发自肺腑。观诸《南方都市报》(10月27日)与他的对话,他的确流露了深深的悔意,请求公众予以宽容,当然他坚持认为,他与父亲的冲突,双方都有责任,他们的矛盾,“不是敌我矛盾,而是人民内部矛盾、家庭矛盾”——从其措辞来看,廖某不愧为公务员。
不管怎么说,廖某道歉了,他在父母膝前痛哭流涕,呈现了久违的孝子一面。度尽劫波父子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里不妨延伸开来,谈一下孝道的建设。
还是老话:棍棒出孝子,父母不打,子女不孝。此言固然片面,却正适用于廖某。假如不是政府与媒体严正鞭笞,廖某也许终将忏悔、道歉,但不至于在短短数日之内浪子回头。
然而不是所有的棍棒,都能落在子女身上;不是所有被子女伤害的父母,都能得到政府与媒体的垂注;不是所有的子女,都能在外力的激烈鞭挞之下幡然悔悟。道德从来都不是源于暴力,棍棒能打出孝子,更可能打出逆子。归根结底,孝的种子,只能生长于道德与文化的自律土壤。
孝道沉沦,正为今日中国的严酷事实。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在于家庭伦理的断裂。现在的家庭,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在宗法社会,孝是维系家庭伦理的纽带,正如忠是维系政治伦理的纽带;在现代社会,家已不家,就像廖某,居于深圳,父母却在远隔千里的郴州,除非孝长出了翅膀,否则,维系家庭伦理的纽带必将让位于其他观念和事物。
所以重建孝道,首要在于重建中国家庭伦理,让家先成其为家,让家人感受家的温暖。这方面,最著名的案例自然是为家长洗脚,许多学校都在推行。前不久,重庆江津五中的操场之上摆满了三百个洗脚盆,由三百名学生为其家长洗脚,其场景、气势,堪称壮观。不过,我却有一种错觉,这不是在表达孝心,而是由孝子贤孙们表演团体操美学。
这正是问题之所在。我们对孝道的建设,似乎误入了歧途,不是刻舟求剑,就是缘木求鱼。譬如中国伦理学会发起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声称要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培养百万中华小孝子”,好比宁波斥资5000万培养千名“乔布斯”一样,怎么看都像是形象工程。可悲而可怕的是,最终,非但未能培养百万孝子,反因孝的名目被滥用、被玷污,加速了孝道的进一步沉沦。
供《东方早报》
阅读:0
听报道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