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呼格吉勒图案:正义为什么会迟到?

 

 

屈指计算,如今距离呼格吉勒图被执行死刑,已经十八年余。古时豪杰临刑之前,常常高呼“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不止是为了壮胆,豪壮的喊声背后,还深藏了转世说的果报。不过,那年头还有一说,“冤魂转世等千年”,所以呼格吉勒图若生在彼时,不管十八年还是一百八十年后,只能是一条在奈何桥畔游荡哭号的孤魂野鬼。

这么说并非宣扬迷信,而是提醒世人,请注意十八年这个时间点。现在,呼格吉勒图案终于平反,1996年的原审判决被撤销,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改判呼格吉勒图无罪。真相大白,沉冤昭雪,公众额手相庆,举国欢呼如潮。然而,只要想起呼格吉勒图从蒙冤到洗冤,竟耗时十八年之长;而且在此间,即呼格吉勒图死后十年,内蒙古自治区政法委复查案件,发现证据明显不足,本该疑罪从无,可是从复核到改判,竟又拖了八年……这叫人如何能欢庆起来?

冤案的纠正令人欣慰,却绝不该欢呼。说什么“依法治国”呢,说什么“法治的胜利”呢,法治不过从岔道回归了正轨而已。倘连法治正常运行都要兴奋半晌,连法官生产一个公正的判决都要激赏不已,只能说明,我们不仅丧失了正常人的判断力,甚至丧失了正常人的尊严。我们跪久了,见人直立行走,都高呼英雄;我们饿惯了,被赏赐一个应得的面包,都热泪盈眶。

非但不该欢欣,还应反思,非但不该颂扬,还应批判:为什么呼格吉勒图案会成为一个冤案,为什么冤案的平反需要十八年?

有人纠结于迟到的正义是不是正义,认为不是,则偏重程序,认为是,则偏重实体,这没什么好争论。真正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正义会迟到?

这事关三个方面:冤案的预防机制、纠错机制与追责机制。

吾国冤案之多,以至可从中总结规则、规律,甚至成其为一门学问。贺卫方曾谈及“冤案发生学”,李永升则总结中国冤案模式:“一抓进去就打,一样的命案必破的口号,一样的政法委协调,一样的公检法三家‘兄弟单位’联合办案,一样的屈打成招,一样的疑罪从有,后来,一样的被害人‘复活’……”这大抵适用于呼格吉勒图案。

现在来看,呼格吉勒图案的成因并不复杂:一,命案必破,警方急于找到凶手;二,刑讯逼供,屈打成招;三,疑罪从有,此案证据并不充分,疑点重重,甚至笔录都大成问题;四,公检法三家联合办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能互相背书,以至那么多疑点,并未得到检察院和法院的重视,也许故意视而不见呢;五,当时死刑核准权还在地方高院手中,遂为滥杀护航,司法地方保护主义正是制造冤案与阻碍纠错、追责的最大堡垒。

这五点,而今只有最后一点得以改善。呼格吉勒图死后十一年,死刑核准权才统一收归最高人民法院,“少杀慎杀”的口号才渐渐落到实处。其余四点,纵有进步,却不显著,远远谈不上质变。譬如1997年刑事诉讼法修订之后,律师介入刑事诉讼的时间提前到侦查阶段,这是一大进步,但是犯罪嫌疑人沉默权的缺失,则使律师的提前介入往往徒有虚名。再如非法证据排除,虽有司法解释支撑,运用起来却举步维艰。由此而言,吾国的冤案预防机制还处于打地基的工期,一个人会不会被冤枉,有时不是制度问题,而是运气问题。

预防不成,冤屈既生,纠错则迫在眉睫。然而,呼格吉勒图案的纠错之路,却历时八年之久。从200510月,真凶赵志红落网并主动交代罪行,到20068月,内蒙古自治区政法委复核得出结论,呼格吉勒图案证据明显不足,这一时长,可以接受。只是直到20141120日,呼格吉勒图案才进入再审程序,1215日才改判无罪,这八年的拖延与曲折,则令人不忍坐视。当年杀人何其果决、神速,从案发到枪决,仅仅62天,相形之下,纠错直如老牛破车,一路蹒跚。其中原由,费人思量。

而且,呼格吉勒图案的纠错之路,不乏偶然因素。不妨追问,假如赵志红不曾落网,纠错的契机将从何而来,呼格吉勒图的冤魂将飘荡于何时?想起滕彪评聂树斌案,言犹在耳:只有靠“死人复活”和“真凶归案”才能纠正死刑冤案,是我们司法制度的耻辱。再如,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汤计连发五篇内参,呼吁再审呼格吉勒图案,对此案平反功莫大焉,然而,不是所有的冤案都能碰到汤计,不是所有的汤计都有资格发内参。质言之,与内参这种媒介一样,呼格吉勒图案的纠错,充满中国特色的偶然性,并不足以形成模板。吾国的冤案纠错,尚无机制可循。

预防难、纠错难的背后,则是追责难。这三者血脉相连,恰成一体。我们都知道权责一致原则,当责任无法追究,权力便难受制约,愈发放纵。正是权力的纵容,造成了对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的肆意伤害;正是权力的庇护,导致冤情一再被掩蔽,复查与再审程序的启动一再被延迟。

说起追责难,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张辉、张高平叔侄冤案。2013326日,冤案平反,张氏叔侄无罪。随即浙江省政法委宣布成立调查组,彻查制造冤案的责任人,不过至今无果。当制造冤案的罪责不被追究,正义便不得圆满,冤魂便不得解脱。

预防、纠错与追责,它们能够走多远,将决定呼格吉勒图案的平反,是一个句号,还是一个逗号,甚至问号。如果是逗号或问号,倘若呼格吉勒图后,还有呼格吉勒图,他的灵魂纵使不再含冤,却始终难以瞑目。

 

20141215

 

供网易

话题:



0

推荐

羽戈

羽戈

370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不自由撰稿人,退步青年。撰有《从黄昏起飞》(花城出版社,2008)、《穿越午夜之门——影像里的爱欲与正义》(花城出版社,2009)、《百年孤影》(东方出版社,2010)、《酒罢问君三语》(宁波出版社,2012)、《少年游》(广西师大出版社,2014)、《岂有文章觉天下》(华夏出版社,2014)、《帝王学的迷津:杨度与近代中国》(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鹅城人物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6)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