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虚妄之争

 

 

河南偃师市龙华欢乐园的一尊弥勒佛,穿上了内衣,留起了大背头,加上那大腹便便,金光闪闪,望之竟不似慈悲的佛陀,活脱是腐败的官员。这背后的真相,更加出人意表,当佛像的变异引起热议,园方主动坦白:此塑像是我们企业创始人的肖像。

对此的批评如潮涌至,我却有些敬而远之。事发地偃师市,在洛阳治下,洛阳另有一尊著名佛像,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它建于盛唐,宝相庄严,更近女态,相传以武则天为原型。若依批评者的逻辑,这当是权力对信仰的绑架——他们将大背头的弥勒佛视为资本对审美的绑架。然而,卢舍那大佛何尝因权力的僭越而有损光华呢,洛阳百姓习惯称其“武则天像”,反而别具历史的风味。

游乐园创始人“袭用弥勒佛造型为自己贴金”,“资本的张扬与轰鸣”侵犯了佛陀的颜面与宗教的领地,活该被批。不过这并非症结所在。说起佛教的商业化,与世人对佛祖的过度消费,有少林寺公司与释永信董事长在前,其他案例只是小巫。

稍通佛法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一说佛有八万四千相,一说佛本无相,这二者其实是同一意思。佛本无相,以众生相为其相,心中有佛的众生有多少,佛相就有多少,八万四千,只是虚数。佛教讲究破我执、破相,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计较佛陀之相,已经远离佛法而落入下乘。

诸佛无相,以众生心为相,依我狭隘的领悟,此言可作二解,一是号召众生信佛,二是劝勉佛教的信徒敢于承担众生的苦难,甚至哪怕你不是佛门弟子,只要心系众生,便能立地成佛。如金庸《天龙八部》写在少林寺扫地的无名老僧出场,第一句话就是夸萧峰宅心仁厚:“……如此以天下苍生为念,当真是菩萨心肠。”

我说这些,不为修证佛法,惟愿指出一点,我们大可不必执迷于弥勒佛的内衣与背头之争,那只是表象。假如那位游乐园创始人是一位大善人,心系万民,造福众生,那么以其相貌来塑造弥勒佛,有何不可呢,这正契合佛法,佛祖在西天闻之,非但不以为冒犯,反而会拈花一笑。假如其人并非善类,以自身为佛像,纯属自私自利,推行个人崇拜,企图垂范后世,那么即便他身倚菩提树,端坐莲花台,距离极乐世界,仍差十万八千里。

据后续报道,似乎后一“假如”,更能成立。原来佛像的造型,竟出自游乐园创始人的自我提议——这实在是谵妄。引来公众的讨伐之后,园方立即致歉,并摘去了佛像手上的佛珠,用“袈裟”遮住了背头——这实在是心虚。由此可以推断,那厮大抵是一位妄人。

妄人之为妄人,即在于无可理喻。与其执着于皮相之争,不如就此来观照我们躁动不安的内心,到底潜伏了多少虚荣,多少自负,还剩下多少敬畏,多少悲悯;我们的思维,为什么纠结于表象,而不能打破虚妄的迷障?

 

供《南方都市报》

话题:



0

推荐

羽戈

羽戈

370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不自由撰稿人,退步青年。撰有《从黄昏起飞》(花城出版社,2008)、《穿越午夜之门——影像里的爱欲与正义》(花城出版社,2009)、《百年孤影》(东方出版社,2010)、《酒罢问君三语》(宁波出版社,2012)、《少年游》(广西师大出版社,2014)、《岂有文章觉天下》(华夏出版社,2014)、《帝王学的迷津:杨度与近代中国》(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鹅城人物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6)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