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父母,谈起教育,都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他们的出身,可能有霄壤之别,他们的立场,可能有左右之分,他们的心境,可能有悲喜之差,然而,一旦话题转向现行教育制度,他们立即集中于同一阵营。迄今为止,我尚未见到哪怕一位对我们的教育体系感到十分满意的父母。对教育的批判,不仅加强了国人的凝聚力,还将许多父母逼成了赤脚的教育家。

我颇有一些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如梁卫星、蔡朝阳等,为我素所景仰。不过我最钦佩的教育家,却是并不隶属教育界的冉云飞兄。他对中国教育的思考与批判,起因之一,当是对女儿的深爱,用李英强的话讲:“不做父亲的人,很难理解冉云飞为什么十几年来一直保持对教育的关注和批评。”可以说冉云飞是被逼出来的教育家,也许恰因如此,他对自由的体味才更深切,对自由的发扬才更通达,正所谓“给你爱的人以自由”。

这是冉云飞最新一本教育文集的书名,容我借用过来,作为话头。我谈教育与自由,有两个事由。其一是前不久林妙可的微博之争。14岁的林妙可,因在新浪微博受辱,遂公开要求新浪,根除对人身心、健康有害的言论。这显然违背了言论自由的真义。想起林妙可尚未成年,不管她怎么立论,我们都该谅解,而非苛责。但是,倘如质疑所云,林妙可的微博,非她自主,而由其父母代管,那么这个问题,就该换一种解法。

我有一个观点,也许近乎偏见:未成年人所犯的错误,其罪责,大半都可归于成年人尤其是他们的父母头上,他们的言行,只是成人世界的投影,或者出自成年人的代理,所以批判的矛头,当指向后者而非前者。基于此,我批判黄艺博的父母而呼吁“救救孩子黄艺博”,我批判李双江而对李天一不无怜悯……

相比之下,林妙可比“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的黄艺博更具代表性。她成名的方式,便是作伪。“九岁的林妙可站在鸟巢的舞台中央,她笑容甜美,她假装歌唱,她可爱的向全世界展现了这个辉煌而甜美的谎言。”这是许知远的描述,他将林妙可比作“这个时代的孔融”,孔融是道德的木偶,林妙可则是国家主义的木偶。由是他感慨:“没有一个国家的儿童像中国儿童一样,这么早进入社会规范,被告知秩序与服从的重要性。他们小小的自我尚未自由生长,就已经被指明了方向。”

我还得重申,不要苛求林妙可们,她的言行,到底有多少出于自愿,她14岁的生命历程,到底有多少自由可言?给你爱的人以自由,林妙可父母对她的爱,未必弱于我们每一对父母,然而他们爱意的表达,却通过剥夺孩子的自由来实现。没有自由的爱,也许还是爱;然而没有自由的人,却必定不是一个健康的人,没有自由的教育,甚至玷污了“教育”这两个伟大的汉字。

第二个事由:4月9日上午,我终于成为人父。妻子怀孕之时,我们一直在畅想,这孩子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他能否继承爸爸的记忆力,妈妈的厨艺要不要传授给他……这大概是近一年来,最让我们快乐与苦恼的事。后来我们达成一致,只要在法律与良知的底线之上,我们决不干涉他的一切选择。我曾有两点私心,希望我的孩子,一能练好书法,二是做巴萨球迷,现在想想,哪怕他的字比爸爸还难看,哪怕他喜欢皇马乃至国足,有何不可呢?——只要他愿意,这是他的自由。

我原以为自己早已领会了自由的内涵,我精通自由主义的思想史,我能历数自由主义的各大派系,可是,当我回头凝视孩子酣睡的脸庞,我才恍悟,那些算什么呢?自由,此刻距离我不足十公分。这迫使我必须反求诸己:一个专制的父亲,如何能给他的孩子以自由;一个从来不知自由为何物的父亲,能给他的孩子以怎样的自由?给你爱的人以自由,此言原来还有一个前提:你自身要自由,或者至少要有一颗追求自由的心。

因为爱,所以给你自由;因为自由,我重审自己的爱。亲爱的孩子,也许你永远不会知道,在我写下这一行字的这一刻,我是多么爱你。

 

2013年4月11日

 

供《华商报》

话题:



0

推荐

羽戈

羽戈

370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不自由撰稿人,退步青年。撰有《从黄昏起飞》(花城出版社,2008)、《穿越午夜之门——影像里的爱欲与正义》(花城出版社,2009)、《百年孤影》(东方出版社,2010)、《酒罢问君三语》(宁波出版社,2012)、《少年游》(广西师大出版社,2014)、《岂有文章觉天下》(华夏出版社,2014)、《帝王学的迷津:杨度与近代中国》(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鹅城人物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6)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