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原标题如下,《新快报》刊后,将标题改为“愿总理的承诺成为铁道部头顶的利器”,雅虎评论转载此文,将标题改为“为何连一个大国总理,都对真相没有信心”——还是网媒生猛。另,见报删了第四段。】
  
  
  不要让总理“一追到底”的承诺落了空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以来,不断有人痛切呼喊“人民的总理,您在哪里”。若如过往,温家宝总理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灾难前沿,用温情与泪水表达与受难者共患难、同悲恸的决心和爱意。这一次,他却迟到了,事发后第六天,他才来到一度风雨飘摇的温州,在事故现场献花、鞠躬、答记者问。
  他并非不想早到,但他说,他病了,在病床躺了十一天,直到“今天(7月28日)医生才勉强允许我出行”。这些天来,他抱病主持了多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并参加了7月21日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鞠躬尽瘁至此,实在可敬可叹。炎炎夏日,皎阳似火,他强拖病体,站在话筒前,回答记者的提问,其语速明显慢了半拍,眼神不再如以往明澈而和煦,可知病魔对他的压迫之重。人有病,天知否?
  六天来,终于有一位生病的总理,来到事发地。他柔弱而孤独的身形,在铁道部巨无霸的阴影掩映之下,只可能加剧国人心头此起彼伏的悲哀。
  此次,他并未再说“多难兴邦”,因为中国的灾难已经够多了,灾难爆发的速度,远远超过大国崛起的速度。此次,他并未再度老泪纵横,想来一方面,这么多年来,他的眼泪已经流干了,他的心底在流血;另一方面,在世间恶的暴虐与权力的冷酷之间苦命挣扎的受难者早已不再相信眼泪,他们宁可相信鲜血。泪水什么都改变不了,我们都知道。
  温总理答记者问的风格一如既往。也许令某些对真相与正义如饥似渴的国人失望了。然而,他的温和之中,却不乏尖锐,他的平静背后,却不乏决绝。如记者问他:“您觉得这次事故是天灾还是人祸呢?”他未直接作答,不过细读他的答话,显然可知他拒绝了天灾的选项,而将目光投向机械设备问题、管理问题、以及生产厂家制造问题——这正是对曾将事故的原因归之于雷劈的铁道部的委婉批评。
  他并不偏袒其治下的铁道部。事故发生后,他立即下令救人,千方百计救人。然而铁道部是否做到这一点,他责令“要给群众一个实事求是的回答”,可见他并无信心。这也怪不得他。对于一个卧病在床的老人,还能苛求什么呢?
  他已经表态,对于机械设备等问题,务必要一追到底,如果查案过程当中发现了隐藏的腐败问题,将依法处理,毫不手软。这不仅是对记者的回答,更是对国人的承诺,对相关部门的严令。只是,中国的问题,从来都不在于总理怎么说,而在于公权力怎么做。譬如说,事故发生后,胡主席与温总理都当即指示要把救人放到第一位,可在灾难现场,清场压倒了搜救,稳定压倒了生命。
  鉴于往事与现状,我们有理由怀疑,总理说一追到底,毫不手软,其打击力度到底有多大。事发至今,铁道部等职能部门的表现非但不能安抚那些受伤的心灵,反倒加深了国人的恐惧与怨恨。从委罪于天到掩埋罪证,从强盗逻辑到死亡奖金,从禁令到谣言,从横行到逃避,铁道部每行进一步,其酷虐与颟顸的丑陋形象便暴露一分,与深渊的距离便近了一米,而“撤销铁道部”的声浪便一波高过一波——当然这是极端之论,但若真正一追到底,恐怕铁道部只有改制一条路可走。
  因为铁道部的问题——岂止铁道部如此呢——不是走得太快,而是走得太慢,而且完全走错了方向,与这个国家的转型之路发生了致命的脱节:本应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它却处处与民争利,残民以逞;本应以自由市场为改革导向,它却坚持垄断死不放手,本应以三公(公开、公平、公正)为运行原则,它却沉迷于权力近亲繁殖与暗箱操作;刘志军们不是恶因,而是恶果……
  怀疑归怀疑,我们却不必悲观。这年头,悲观者只能更无力,无力者只能更悲观。总理既然严正承诺,要一追到底,毫不手软,那么这必须成为悬挂在铁道部头顶的利器。假如铁道部依然专恣跋扈,敷衍塞责,则置总理于何地?置国人于何地?飘荡在浙南上空的受难冤魂将乡关何处?这个已经严重脱节的国度将走向何方?
 

话题:



0

推荐

羽戈

羽戈

370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不自由撰稿人,退步青年。撰有《从黄昏起飞》(花城出版社,2008)、《穿越午夜之门——影像里的爱欲与正义》(花城出版社,2009)、《百年孤影》(东方出版社,2010)、《酒罢问君三语》(宁波出版社,2012)、《少年游》(广西师大出版社,2014)、《岂有文章觉天下》(华夏出版社,2014)、《帝王学的迷津:杨度与近代中国》(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鹅城人物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6)等。

文章